新疆都市网_打造全面的专业的企业资讯门户!
您当前的位置 : 新疆都市网  >  资讯
育德绘梦项目实地调研——乌鲁木齐市第十小学
2025-06-30 09:30:48 来源:互联网 阅读:-

调研报告:"育德绘梦"项目在乌鲁木齐市第十小学的传播效果访谈研究

本报告基于"育德绘梦"教育项目,通过对乌鲁木齐市第十小学30名不同年级学生的深度访谈,探究工笔绘本形式的教育家精神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中的接受效果。研究发现,绘本的视觉呈现、故事化叙事和数字化延伸显著提升了学生对教育家精神的认知与情感认同,同时揭示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家校协同等方面的优化空间。报告最后提出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特点的项目优化建议,为教育家精神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有效传播提供了实践参考。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一)项目背景:"育德绘梦"项目是以工笔艺术绘本为核心载体,通过"绘本+衍生品+数字化"立体传播体系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创新实践。项目选取古今中外典型教育家事迹,将其精神内核转化为适合青少年接受的视觉化叙事,特别强调历史场景的真实还原与教育理念的当代诠释。乌鲁木齐市第十小学作为多民族融合的示范学校,其学生群体对项目的反馈对探索教育家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路径具有特殊价值。(二)调研目的1. 评估工笔绘本形式在小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与传播效果2. 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教育家精神的认知特点3. 收集学生对项目内容、形式的改进建议4. 为项目在边疆少数民族学校的推广提供实证依据

二、调研方法与样本

(一)调研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与作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度访谈:设计"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度访谈提纲,每组问题包含:认知层面(如"能说出绘本中哪位教育家的故事?")情感层面(如"哪个教育家的故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行为层面(如"会想把绘本故事讲给谁听?")作品收集:收集学生根据绘本创作的绘画、文字等衍生作品(二)样本特征:从乌鲁木齐市第十小学3-5年级随机抽取30名学生,构成如下:年级分布:三年级10人,四年级12人,五年级8人。民族构成:维吾尔族14人,汉族10人,哈萨克族4人,回族2人。性别比例:男生16人,女生14人。接触方式:20人通过课堂集体阅读,6人通过图书馆自主阅读,4人通过家校活动接触

三、调研发现与分析

(一)认知接受度:视觉叙事优于纯文本。1.工笔画面吸引力显著92%的学生首先提及"精美的图画",特别是对服饰细节(如陶行知的长衫)和教学场景(如张桂梅的女高校园)记忆深刻。五年级古丽娜尔同学描述:"画里的黑板和我们学校不一样,但孩子们围着老师的样子感觉很亲切"2.二维码延伸阅读使用率高,78%的学生扫描过绘本二维码,其中动态视频最受欢迎(选择率63%)三年级艾力同学反馈:"动画里粉笔写字的声音让我觉得像在教室里"3.民族教育家的特殊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对马寅初(回族)等民族教育家的故事表现出更强共鸣。四年级阿依波力表示:"想知道更多新疆教育家的故事"(二)情感联结:故事性引发共情1.仁爱事例触动最深"老师背着学生过河"(陶行知)、"给生病学生煮药"(张桂梅)等情节被反复提及。五年级李雯写道:"我想画张老师擦黑板的样子,她生病还坚持上课"2.时代差异带来好奇,学生对历史场景(如私塾、油灯)表现出浓厚兴趣,但也存在理解障碍,三年级麦尔丹问:"为什么那时候的孩子要自己带板凳上学?"3.多民族反馈差异,汉族学生更关注教育理念("因材施教"被提及7次)少数民族学生更注重师生关系描写("像阿帕(妈妈)一样的老师"被维吾尔族学生提及5次)(三)行为意向:创作与分享意愿强烈1.衍生创作内容丰富,收集到24幅绘画作品,其中"我心中的教育家"主题占比58%。特色作品:四年级阿丽娅创作的双语版教育家名言卡片(维吾尔语+汉语)2.家庭传播效果显著,67%的学生表示"给家人讲过绘本故事",五年级萨娜尔家长反馈:"孩子现在会模仿教育家给弟弟'上课'"3.校园应用场景多样,教师反映学生将教育家名言用于班级公约制定,观察到课间"角色扮演教育家"的自发游戏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现存问题1.文化适配不足,现有绘本缺乏新疆本土教育家案例部分传统教育场景(如私塾)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经验脱节2.认知梯度缺失,低年级学生对"弘道追求"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同一版本绘本难以满足3-6年级不同认知需求3.家校协同薄弱,42%家长表示"不了解如何引导孩子阅读"少数民族家庭存在语言障碍3名家长提及需要维吾尔语辅助材料)(二)优化建议1.内容本土化改造,增补新疆教育家专册(如包尔汉·沙希迪),在画面中加入艾德莱斯绸等地域文化元素,开发双语(汉-维吾尔)简化版绘本2.形式分级化设计,低年级版:增加互动机关(翻页、立体场景),高年级版:加入教育家日记摘抄等原始文献3.传播渠道强化,制作家长指导短视频(含少数民族语言字幕)与本地巴扎(集市)合作设置绘本展示角,培训学生担任"小小教育家讲解员"4.评价体系完善,设计"教育家精神成长树"可视化评价工具,建立学生阅读档案追踪长期影响

五、结论与展望

本次调研证实,"育德绘梦"项目通过工笔绘本的创新形式,在乌鲁木齐市第十小学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初步传播效果,特别是在视觉记忆建立和情感共鸣激发方面表现突出。同时,少数民族学生的反馈揭示了文化适应性在精神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建议项目下一步:1. 成立新疆专项工作组,开发本土化内容2. 与自治区教育厅合作推进双语版本3. 将乌鲁木齐十小设为边疆地区示范基地。教育家精神的传播需要兼顾普遍性价值与地域性特点。在新疆这样的多民族地区,只有将教育家精神与当地文化语境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这也为项目在西藏、内蒙古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提供了重要启示。


推荐阅读:

频道推荐